
-
国际视野、志存高远、孜孜以求——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安烁羽纪实
安烁羽是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2014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当初的选择,她说:机缘巧合,当时看到本科提前批A中,河北省有了一所中外办学机构—可以本科阶段四年均在国内完成,毕业后达到中外双方毕业要求可获得双学位,不出国门,便可享受国外教育。她前后仅仅思考了一个小时,就填报了志愿。 现在,她很感谢能够成为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的一名学子。受益于高水平中英教师的全英文授课与学院创新能力的着力培养,使她具备了国际化的视野及卓越的综合能力。在专业学习、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勤奋努力,学业突出 安烁羽把大学作为开启知识的新起点,刻苦钻研、勤奋努力,综合成绩排名一直在专业、年级中排名第一,综合学习绩点达到4.56。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河北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特等奖,刚刚还荣获了2017年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在圆满完成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她修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学位,多门课程优异。经过学院的培养及自己的努力,她被上海交通大学免试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潜心科研,成绩显著 安烁羽积极参加国内外传媒设计赛事,担任团队负责人。获2016年第九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两件作品分获2017年第二届环亚杯中日设计交流展艺术作品类金、银奖;获2017年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春季赛佳作奖等。在二类期刊发表英文论文1篇,其它期刊发表论文8篇。积极参加科技类竞赛,先后荣获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全国二等奖、2015年首届“协鑫杯”大学生绿色能源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2017年“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特等奖并进入国赛、2016年河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一等奖、2015年“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等。主持项目《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调研——探究河北省文化创意之路》,获2016年河北省大学生“调研河北”社会调查活动省级特等奖。参与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常态下新闻传播的思路与举措研究”。日前参与学院与相关企业签订的雄安新区国家级湿地生态园区及其农副产品品牌设计与产品推广项目,为白洋淀企业拍摄宣传片,进行文创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励志创新,全面发展 安烁羽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收获颇丰。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获教育部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并以考核优秀结项;在2016年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主持的项目“互联网古谱今译整合传播项目”获国家级铜奖、河北赛区一等奖;在2016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历,为她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多彩的舞台。 此外,她还担任学院英语辩论队队长,多次参加国内外辩论赛并获奖。现任学院新媒体运营中心主任,协助学院新闻工作宣传建设。曾被选为第四届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负责人和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培训班代表。先后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团学活动积极分子”、“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2017年参与江苏卫视春晚导演协助工作与湖南卫视春晚武术节目策划工作,实践能力和工作水平显著增强。
2021.09.24
-
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毕业生访谈之:2015届毕业生安国辉
您为什么选择读博,尤其是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 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对现在的研究领域非常有兴趣。本科的新制度经济学是我了解这个领域的启蒙课程,中欧的市场与政府管制让我进一步认识法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本科毕业在与学院老师们告别交流的时候就讨论过读博的想法,因那时我即将去做公务员,老师认为读博可能性不大,当时还戏言打赌。这么说来,读博这件事也不尽是心血来潮。 通常来说,大家有了合意的工作就不愿意选择继续读书,普遍觉得读书是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且,工作之后再读书的机会成本相对大了很多,也是选择返校读书的一大障碍。所以从功利的角度看读博的收益太低了,多少需要兴趣的驱动。不过,工作的经历帮助我更好认识学业、就业和自己,为我接下来的选择提供更多参考。 博士的申请条件和过程,中欧的学习经历对申请博士和读博有帮助吗? 博士申请的具体条件各个学校各有不同,但相信中欧毕业的同学都应该符合。流程大致是通过申请后进行复试,包括笔试、专业面试、英语面试。申请博士之前,应该认真了解导师所研究的具体方向,看与自己的兴趣是否一致。 中欧的学习经历对我后来申请博士有很大帮助。一来我对导师的了解开始于中欧的课堂,二来我对这个领域专业知识的积累主要在中欧学习期间。 博士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工作和学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日常生活主要就是上课、读文献、写论文。工作是任务导向型的,你通常会有一个目标,然后努力去完成好;读书则是自己领导自己,自己给自己定目标、做规划、监督自己。工作时候可以说是张弛有度,上班紧张、下班休息;在学校读书似乎不很紧张,但节假日的时候也不会觉得放松,感觉毕业之后才能休息。 博士毕业后都有哪些就业方向,您毕业后打算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博士就业方向种类可能并没有很大不同,只是多了个以学术研究为职业的选择。当然,我觉得在各个就业方向的比例上会与硕士毕业的同学不太一样。我也没有特别关注过这方面的统计。 我还没有认真考虑过毕业后工作问题。不过,个人兴趣应该是未来工作选择的重要考量。而且,无论两年后选择什么类型的工作,现在所能做的准备都是完成好学业。现在应该是埋头耕耘的阶段。 您有过焦虑的时候吗,如何面对和化解焦虑心理? 焦虑当然会有。不给自己定过高目标能让我们免于一些不必要的焦虑,关注自己、认识到生活的多样性能帮助面对焦虑,能化解焦虑的大概只有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努力进取。同时,不要被焦虑驱动着去找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对成功的定义也不同,靠他人定义的成功解决不了自身的焦虑,关键还是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所在。 有没有什么给师弟师妹的建议? 如果有愿望,尽早规划、提早准备,这样就成功了一大半。无论大家明天想做什么、要什么样的生活,在今天努力学习、也在今天享受生活。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官网
2021.09.24
-
-
从“适度”男孩到冲刺全美专业领先的全奖直博项目
陆飞羽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了十分钟,他安静地等在外面直到我把他迎进来。 在见面前,就从计算机系的梁海宁老师口中得知这位优秀的本科生,他参与的一篇学术论文即将在业内知名的刊物发表,就在最近还刚刚收到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普渡大学的全奖博士录取。 “适度”学习进大学 也曾迷茫也曾无力,“高中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用功,我觉得‘适度’学习就可以了。”“适度”学习的他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和高出一本线的高考成绩晃悠着进入了西交利物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 “那时有些摸不着头脑,有点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以后能干什么。” 参加SURF遇伯乐 生活轨迹被改变 他没想到是,竟然顺利拿到了梁老师实验室的入场券。更未曾想过的是,自己的生活从此开始加速。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科研经历的大二学生来说,要在短短三个多月里,从零开始一步步习得研究的能力,挑战之大可想而知。 “梁老师对我的影响特别大,他十分信任我们,总是给我们足够的空间和资源让我们去探索,又通过对我们的密切观察及时予以指导。” “他还经常鼓励我们主动提出观点,即使想法是错误的,也不会直接否决,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这对于在参与讨论会初期不敢言语的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经过团队的努力,这个项目不仅圆满完成,其研究设计和结果还以论文的形式在2016第15届虚拟现实与工业应用国际会议(VRCAI2016 15th ACM SIGGRAPH Conference on Virtual-Reality Continuu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ndustry)上发表。 升入大三后,陆飞羽继续留在梁老师的实验室,他和同伴们在原先SURF项目的基础上延伸出新的课题。这时的他已经可以担任项目的主力角色,继续以课题项目为中心探索这一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该课题成果发表在SCI-FGCS(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期刊上,其影响因子在计算机领域学术期刊类别中排名前10%。 “研究导向的学习更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课堂更多是在学习已经存在的东西,科研的要求则更高,不仅要掌握该领域已有的知识,还必须去探索前沿知识,弄清楚什么值得去做。” 他逐渐确认了一件事,“我喜欢做研究并且我能把它做好。”在大多同学申研的时候,陆飞羽在家人和梁老师的鼓励与支持下,挑战美国大学的全奖直博。 陆飞羽做到了,不仅如愿申请到自己一直感兴趣的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方向的博士项目,还是全美专业排名领先的大学之一。 这个曾经的“适度”男孩,言谈举止还是一样的温和适度,然而他已然对自己有了清晰的方向,并且掌握了加速前进的方法。
2021.09.24
-
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工业设计学生姜金鳞喜获2017广汽设计大赛冠军
本次大赛自今年6月启动以来,共吸引来自全球72所高校的189名学生踊跃参与,参赛选手来自各大高校,强手云集。本次比赛志在为年轻的汽车设计人才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发现并培养中国汽车未来的中坚力量,寻找中国汽车“新”力量,助推广汽研究院向着“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目标进发,不断推进由“跟随”向“引领”的转型发展。 姜金麟的比赛宣言:“一个平凡的学生却想走出一条不寻常的路。对于我来说,设计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面旗帜。感谢广汽为我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我期待着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我将竭尽全力去追随这面旗帜,让梦想迎风飘扬!我将竭尽全力,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
2021.09.24
-
华中科技大学中欧能源学院赴土库曼斯坦参加“首届中土科学创新论坛”
2017年10月11至12日,由中国科技部和土库曼斯坦科学院共同主办、湖北省科技厅具体承办的“首届中土科学创新论坛”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成功举行。 举办此次论坛,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和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总统2016年6月在上海合作组织塔什干峰会期间会晤达成深化双方科技合作共识的重要举措,是中土建交25年来首次举办科学创新论坛,也是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双边合作活动之一。
202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