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际经济学者齐聚暨南园 研讨重大理论现实问题
2019年1月12日,“中国城镇化与迁移的经济挑战与机会”(The Economic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Urbanization and Migration in China)国际会议在暨南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商学院联合主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和暨南大学中国经济发展创新战略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本次会议联合发起人为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院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王春超教授和诺丁汉大学银行与金融创新全球中心主任、诺丁汉大学商学院Roman Matousek教授。会议邀请了曼彻斯特大学空间政策与分析实验室主任Cecilia Wong、香港理工大学建筑与房地产系Chi Man Hui教授(Habitat International主编)、日本九州大学技术和政策研究院主任Shunsuke Managi教授作为会议的主旨演讲嘉宾。同时,会议也邀请了知名SSCI期刊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主编Andy Mckay教授和Economic Modelling主编Sushanta Kumar Mallick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来自澳门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宁波大学、南京审计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教授出席会议。上午是会议开幕式和主旨演讲环节,王春超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开幕式上,王春超教授首先对本次会议以及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和经济学院作了介绍。随后,Andy Mckay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作了题为Economic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Urbanization and Migration in China: Some Introductory Remarks的演讲,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主旨演讲环节由诺丁汉大学Roman Matousek教授主持,曼彻斯特大学Cecilia Wong教授、香港理工大学Chi Man Hui教授、日本九州大学Shunsuke Managi教授和伦敦大学Sushanta Mallick教授分别作了主旨演讲。曼彻斯特大学Cecilia Wong教授在主旨演讲环节介绍了其团队在北京进行的一个通勤模式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结合北京市的相关城市发展政策,利用大数据对生活在北京都市圈的居民的通勤行为和通勤模式进行了跟踪和分析,进而探讨了北京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情况。香港理工大学Eddie Chi Man Hui教授作了题为The Greater Bay Area: Decipheringits Spatial Structure and Mobility的主旨演讲。Chi Man Hui教授分别从世界各地区大湾区发展的背景、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当前状况等方面介绍了大湾区发展。进一步地,Chi Man Hui教授重点就“什么造成了粤港澳大湾区”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本九州大学Shunsuke Managi教授作了题为New Sustainability Measure: “inclusive” wealth的主旨演讲。Shunsuke Managi教授提出现有对经济增长或者主观福利的评价较为单一,不能全面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可持续福利性评价。基于此,他们的项目组和联合国合作推出了全球包容性财富报告,提出应该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产性资源三个方面综合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财富情况。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Sushanta Mallick教授作了题为R&D,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Firm Performance的主旨演讲。Sushanta Mallick教授主要从知识外部性的视角研究了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表现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面板GMM模型实证研究了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研发投入有助于企业绩效增加,但效果存在着较大的异质性。12日下午,来自国内外的优秀专家学者分别在两个分会场就城镇化、移民等领域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最后,暨南大学王春超教授和诺丁汉大学Roman Matousek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宣布大会闭幕。本次国际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来源: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官网)
2019.01.12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中法未来城市实验室“实验室成立签约仪式在巴黎举行
“中法未来城市实验室”签约仪式近日在法国巴黎举行,这是巴黎大区议会主席瓦莱丽·佩克雷斯与北京市市长陈吉宁近日共同签署的《北京市政府与巴黎大区共同行动计划(2018-2023)》中提及的。北航校长徐惠彬院士,巴黎中央理工-高电大学校长Romain SOUBEYRAN共同见证了签约仪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院长洪冠新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此次签约仪式意味着经过历时1年多的筹划、推动和协同工作之后,“中法未来城市实验室”即将全面启动。这是巴黎和北京缔结友好城市30年来,双方共同拓展创新合作的新领域。这也是法国中央大学集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功创办北京中法工程师学院14年以来又一重要的国际合作新平台,也必将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丰富成果的新平台。大巴黎地区国际事务部亚洲部负责人Larent PANDOLFI先生在致辞中指出,大巴黎区与北京市的合作历史可以追溯到1985年,双方在城市规划、环境方面的合作已经十分深入,此次中法未来城市实验室的成立,是双方在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上的重要举措,也将为未来双方在未来城市发展方面提供支持。随后,实验室法方科研协调人Cedric REIGENBACH教授对实验室未来研究领域向与会代表进行了汇报。“中法未来城市实验室”将落户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未来,实验室将利用法国大巴黎地区和北京市之间的合作优势,建设建立国际化、区域间长效的科研、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共同分享双方未来城市战略发展的经验和成果,共同培养能够应对未来城市挑战的优秀青年人才。“中法未来城市实验室”将瞄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和新技术,聚焦城市交通、资源管理和卫生健康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构建未来城市研究需要的基础数据库、方法库、模型库和决策支持平台,提出战略层面的政策建议与决策支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城市研究新型智库。
2018.11.07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学生培养交流会在中丹科教中心顺利召开
中国科技大学中丹学院学生培养交流会于2018年11月5日下午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中丹大楼召开,与会者就中丹项目的培养模式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就中丹学院和各培养单位今后的联合培养等若干问题达成共识。国科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艳芬出席会议并讲话,出席会议的还有中丹科研教育中心主任胡正义、中丹学院院长赵红、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国科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穆荣平、中科院遗传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永辉、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彦、国科大生命学院院长/中丹学院生命科学领域PC丁文军,经管学院副院长田英杰、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助理崔岩山、中丹各项目的PC(领域协调人)和HEP(项目教育主管)以及来自合作单位的人教处/研究生部的领导和教育干部。 国科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艳芬首先致辞,她指出中丹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科大一个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品牌,因为中丹项目不仅是在管理模式上有创新,更是在双向、平等、互利、开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教育和科研合作模式。因此,她对在座的研究所和工作在中丹合作第一线的所领导、导师、教师和管理干部鞠躬表示感谢。王校长指出,中丹大楼建立起来意味着中丹双方的合作迈上了新台阶,但不可否认在管理上有值得改进和思考的地方。因此,她希望借此次会议的机会,与会代表能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坦诚的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解决方案。王校长希望在中丹的教育合作上各培养单位能够通力合作,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动中丹项目的科研合作以及技术产业化,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和合作助力,也为教育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做好铺垫。随后,中丹学院院长赵红从项目背景、师资队伍、课程和教材建设、科教融合以及综合声誉这几方面对中丹科教中心及中丹学院的基本情况作了简短介绍。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穆荣平和中科院遗传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永辉代表到场的院所领导发言。杨主任表示中丹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一直作为中丹学院的实习基地,今后也会利用好中丹这一优异资源,全力支持中丹项目的发展。穆荣平院长建议中丹学院和合作单位建立起正式联系,为今后高标准地培养学生夯实基础。他也希望今后中丹项目能够在学生培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中外导师之间、高校之间的交流,扩大合作的范围。与会代表就招生、学生管理、出国交流、培养环节、双博士项目的推动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并达成广泛共识。在最后管理干部的业务交流环节,中丹学院各位业务主管就各自分管的业务做了简短介绍,大家一致同意中丹学院尽快就培养和学位申请的相关规定形成官方文件,告知各培养单位并定期与各培养单位及时沟通交流。通过此次会议,中丹项目的各个相关研究院所对于中丹的各项规定和今后的合作方向更为明确,学院也对于今后的工作重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中丹学院定会在各合作单位的协作助力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018.11.05
-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 以评促教 课程不单靠教,还得会“聊”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本科教学综合评估会议在龙宾楼310B工导实验室举行。在学院教学委员会的组织下,逾50位参与本科课程教学的老师出席本次评估会,回顾了2015秋季学期至2018夏季学期本科生必修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状况,为考察学院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密西根学院院长黄佩森、副院长陈谦斌出席并参与小组讨论,评估会由副院长郑刚主持。 在本次评估会中,依据所教课程的学科领域,与会教师被分为七组,通过组内讨论的形式,回顾各学期的课程评估文件,对其所授课程进行评估。每门课程的评估文件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任课教师的自我评估报告,学生对该任课教师的综合评估与评价,课程评分体系和学生成绩,以及教学过程中最具代表性学生作业或考卷样本等内容展开。结合评估文件,各教师组从授课内容、任课教师自我反馈、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课程评分标准和成绩分布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会上,同一学科领域的教师汇聚一组,分享各自授课情况。结合相关学科其他教师的经验,教师们分析以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以期克服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或难点,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密西根学院本科生教学质量把控的持续改进。 多年来,学院课程综合评估会的根本目的也在于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贯彻课程创新、培养全方面的人才。根据评估和讨论的内容,参与评估会的每组需提交一份评估报告。此后,学院本科教务部门将整合所有与会报告,将其中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汇总,落实到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中。以本科生必修课程“工程导论”为例,在最初的教学安排中,第二个学科项目与期末考试之间的间隔时间较短。根据学生反馈,由于期末考试的压力,通常难以专注于第二个学科项目。通过上一次课程评估会议,评估小组综合分析了该课程考核的不同环节,最终决定取消期末考试,将其分值转移分配至其他考评方式,在兼顾学生学业压力的同时,落实考核方式多样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该课程改革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贯彻了学院举办评估会的初衷,同时证明了教学评估的重要意义。 学院每年举办两次这种形式的课程评估会议,通过既往教学经验分析,检验学院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改善学科建设,强化质量意识,在国际化和特色化的同时,落实学院的高质量教学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近年来,学院严格参照美国ABET工程专业认证标准提出的工科大学生应具备的A-K等11项能力要求,包括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当前时政的能力、终生学习能力等,并根据这些能力要求设置了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把这些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程当中。课程评估作为其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指导学院和教师对课程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对学院的教学建设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微信公众平台)
2018.11.01
-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中德学院)建院二十周年庆祝活动
2018年10月22日,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中德学院)庆祝建院二十周年活动在上海理工大学图文信息中心举行。德国汉堡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奥尔加·布尔科娃(Olga Burkova),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欧非处副处长励仿夏、德国驻上海领事馆科技及经济部领事郎素安女士(Susanne Lada’a)、汉堡驻上海联络处主任安克先生(Lars Anke)、德国学术交流中心项目负责人雷恩思女士(Sigrid Löns-Jören)、上海锦创歌德培训机构总经理施塔尔先生(Andre Stahl)、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和采埃孚(上海)投资有限公司的企业代表、中德学院常务副院长沈建琪、书记杨承三、德方项目负责人胡特(Michael Röther)、校内有关学院及部处的领导、各界校友代表、以及中德学院师生代表近百人出席了庆祝活动。本次活动由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蔡永莲主持。 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刘道平出席本次活动并致辞,刘书记对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学院二十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建院20年来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上海理工大学和汉堡应用技术大学的深厚友谊、两所高校的深度合作以及作为姐妹城市的上海市和汉堡市的大力支持。自1998年办学以来,中德学院为社会各界输出了大量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国际视野的优秀毕业生,已成为上海理工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闪亮名片。刘书记表示学校将继续抓住中德两国关系带来的良好发展契机,加强信任,统筹资源,着眼未来,开拓进取,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中德学院教学科研水平,为两国加深各领域合作交流,培养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德国汉堡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布尔科娃(Burkova)在致辞中首先感谢中德两国政府对两校合作的大力支持,肯定了在中德学院建设过程中两校的共同努力以及合作企业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中德学院建院二十年来两校联合培养了许多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为两国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随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欧非处副处长励仿夏、德国驻上海领事馆科技及中经济部领事郎素安女士、汉堡驻上海联络处主任安克先生、德国学术交流中心项目负责人雷恩思女士、上海锦创歌德培训机构总经理施塔尔先生分别上台致辞,表达了对中德学院的祝贺。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蔡永莲介绍了中德学院未来的发展蓝图,并主持参加了上海理工大学、汉堡应用技术大学、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三方合作的签约仪式,;党委副书记刘道平与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拉瓦纳(Rav Lawana)以及“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工业数字化联合培养基地”的揭牌仪式。蔡校长代表学校感谢企业对学校多年来的大力支持,表示将继续深化和拓展与德国伙伴高校以及企业的深度合作, 相信基于过去二十年的积淀,中德学院将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沈建琪院长和杨承三书记分别主持了“合作办学历史”和“面向未来”两个论坛。在上午的“合作办学历史”的主题论坛中,受邀嘉宾分别就《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回顾》、《校企合作与中德高水平人才培养》、《中德合作办学的专业发展》展开演讲,中德学院的办学模式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巨大能量,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正展现了这样的能量。在下午的“面向未来”主题论坛中,嘉宾们围绕《数字化对社会影响》、《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中德学院的机遇与挑战》、《展望未来》等主题与参会嘉宾分享了他们的体会。最后,德方项目负责人胡特先生宣读了ASIIN评估机构发来的喜讯:中德学院三个专业全部再次通过了ASIIN的评估认证。活动结束后,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华在校长办公楼与汉堡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布尔科娃亲切会谈,双方就两校未来的合作远景进行了探讨,就数字化发展背景下的新工科发展以及其他合作热点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上海理工大学是国内首批尝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中德学院建院二十周年庆祝活动是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历史上的里程碑,不仅见证了中德学院的发展历程,更是新的起点。中德学院将继续深化改革,大胆创新,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上海理工大学国际影响力做出新的贡献,再续华章。
2018.10.22
-
山东工商学院国际商学院成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英语教学管理委员会
为适应学校有特色开放式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英语教学质量,在国际商学院的推动下学校成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英语教学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旨在及时准确地收集英语教学运作过程中的重要信息与问题,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确保国际商学院英语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进一步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英语教学管理委员会成员来自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EIE和国际合作交流处。该委员会于2018年9月14日在西校区逸夫楼2306召开本学期第一次英语教学协调会,与会代表就国际商学院2018级学生英语教学问题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交流,主要包括国际商学院2018级学生的英语教材选用及授课方案、英语考试方式及阅卷分工、学生英语角等议题。经过学校中外教师代表的认真热烈讨论最后商定国际商学院2018级学生英语课程将设置周考、月考和期末考试等考核方式,其中周考由任课老师负责每两周举行一次,月考由英语教学管理委员会统一组织每月举行一次,期末考试与学校同步由英语教学委员会统一组织。周考、月考和期末考试成绩均需提交英语教学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将根据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调整下学期的分级和分班教学。 来源:山东工商学院国际商学院官网
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