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宁校区举行
6月6日至7日,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ZJU-UIUC Institute,以下简称ZJUI)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举行。国际咨询委员会是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高水平办学、治学的“智囊团”,成员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委原主任、浙江大学原校长杨卫院士,美国哈佛大学工学院前院长Venky Narayanamurti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学院前院长、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原校长Thomas Magnanti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特聘教授新加坡科研院院长Dim-Lee Kwong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教务长(候任校长) WeiShhy院士。这几位世界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领军人物和专家为联合学院高水平办学和研究发展提供战略性建议和思路,以推进联合学院国际化办学进程。 在此次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上,首先由ZJUI院长李尔平教授欢迎委员们到海宁参加此次会议并阐述该会议的目标。接着国际联合学院院长何莲珍教授介绍浙大国际校区发展进程和未来发展方向。李尔平教授则详细介绍了ZJUI发展历程和近两年办学在人才教学领域的进展,以及在教学、科研、人才发展战略和思路。他介绍ZJUI融合浙大和UIUC两所顶级工科大学的特色资源培养通专兼备的全球工程师和具有影响力的卓越人才,学院学科将以矩阵形式布局,开展交叉工程科学领域的研究。ZJUI执行院长Philip Krein院士介绍了学院4个专业教学特色、全人教育模式和交叉学科课程设置特色。 会上,国际咨询委员会专家在听取国际校区和ZJUI的工作汇报后充分肯定了国际校区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进展和ZJUI自办学以来所取得的成果,指出ZJUI要坚持高水平办学定位,积极吸收借鉴合作伙伴的办学优势,借助国际校区一对多办学模式的特色优势,加快内涵式发展。浙江大学校长助理、国际联合学院党工委书记兼副院长傅强,国际联合学院副院长K.C. Ting教授、ZJUI副院长马皓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 6月7日上午,全球化工程教育及双一流建设大师讲座在国际校区举行。杨卫院士、Venky Narayanamurti院士和Thomas Magnanti院士分别做了题为“高校双一流建设”、“21世纪的工程教育、全球化及研究型大学建设”和“以设计创新驱动 培养科技人才”的主题报告。浙江大学相关学院和机关部门负责人,国际校区有关负责人,国际校区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讲座。 ZJUI引进UIUC工学院顶尖专业的培养体系及教学资源,结合浙江大学相应院系的优势,探索和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新模式,汇聚全球精英,聚力开展交叉创新研究,培育青年翘楚。 ZJUI国际咨询委员会成立于今年五月份,是联合学院内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委员们定期举行会议商讨关系到联合学院办学使命与教育宗旨等重大事宜,在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优化培养方案、促进科研发展以及成果转化方面提供建议等。 来源: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官网
2019.06.08
-
UIUC校长一行来访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 合作办学开启新篇章
校长齐聚一堂共揭红绸 ZJUI工程大楼全新启用 Jones校长此行在出席研讨会期间,代表UIUC同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签订了共建联合研究中心谅解备忘录和博士生合作培养协议。联合研究中心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两校科研领域的合作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两校将在前沿科技和交叉学科方面进行合作研究,为教师搭建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并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此外,合作培养博士生项目的推出,是两校合作办学又一阶段性成果,未来双方将互派博士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交流。来访期间,双方就硕士生联合培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由ZJUI院长李尔平和UIUC工学院院长Rashid Bashir共同签署了合作培养硕士生的意向书,并力争早日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生项目。此外,双方还探讨了由双方博士、博士后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的可行性。“你们是我们重要的一部分” UIUC代表团关心ZJUI师生发展此外,UIUC代表团也非常关心学生们在国际校区的生活与学习状况,表示将努力为广大师生创造更多便利,以助力跨学科交叉研究开展。3月5日晚,ZJUI全体学生在校区多功能厅同代表团一行进行深入交流。活动中,Jones校长和Bashir院长代表UIUC为ZJUI全体学生送上了UIUC专属文化衫,正如文化衫所示,我们期望ZJUI全体学生成为未来的杰出工程师和全球领导者。一如UIUC的传统,ZJUI每年也会为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院长奖励证书(Dean’s List),今年,UIUC工学院院长Bashir教授亲自为ZJUI学生颁发奖励证书,鼓励ZJUI全体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成为两校学生当中的杰出代表。随后,Bashir院长及各个系主任还为ZJUI全体学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讲,向学生介绍了工学院各专业的师资、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还介绍了各专业目前最新的研究热点方向。活动在热烈的师生交流后结束,师生都显意犹未尽。UIUC代表团勉励ZJUI学子继续刻苦努力,勇敢面对挑战,并欢迎ZJUI学子加强同UIUC教师的联络,在课余时间,尤其是在UIUC交流期间,积极参与到UIUC的科研课题中去。ZJUI联合学院成立三年来,随着浙江大学和UIUC两校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将迸发出更加巨大的火花,合作产生的成果将更多的惠及广大师生。我们将努力乘着“双一流”建设的东风,唱响合作办学主旋律,开拓创新,阔步前进,致力于突破学科壁垒,提供卓越的交叉创新教育平台,脚踏实地迎接挑战,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世界一流的国际教育;我们将深入推进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服务区域发展,助力大湾区建设,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将怀揣全力服务和保障人才的宗旨,打造优质人才生态高地,努力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继续走在前列!(来源: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官网)
2019.06.05
-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在中爱商业合作伙伴圆桌论坛上作交流发言
时值中国、爱尔兰两国建交40周年之际,爱尔兰知名智库亚洲事务论坛(Asia Matters)和爱尔兰驻华大使馆于2019年2月28日联合举办了中爱商业合作伙伴圆桌论坛。应李修文大使(H.E Eoin O'Leary)邀请,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院长吴文英教授、代理教务长Ailish O'Halloran博士出席该论坛。该论坛邀请来自农业产业、科技产业、教育产业等的领军人物分享了中欧经贸合作的最佳路径和成功经验。李修文大使(H.E Eoin O'Leary)致开幕辞,亚洲事务论坛主席、前爱尔兰财政部长Alan Dukes先生主持。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院长吴文英教授、代理教务长Ailish O' Halloran博士担任了“科技、人才、旅游”议题的评论员。都柏林学院曾在2018年12月该论坛在爱尔兰都柏林举办的“亚洲事务商业奖”评选中获得“2018年度高等教育合作机构优胜奖”这一殊荣。这是一个极其具有代表性的奖项,专门颁发给在亚洲取得战略性成就的爱尔兰企业及为爱尔兰做出独特贡献的亚洲组织。吴文英院长介绍了都柏林学院的办学历程、培养理念、专业设置、办学规模、招生情况、毕业生深造和就业情况。都柏林学院是北京、都柏林两市友谊的结晶,是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工业大学与世界著名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联合组建的高度国际化的中外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学院不断加强英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把控,坚持打造“浸泡式”的英语环境,全力提升学生双语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都柏林国际学院开设金融学、物联网、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4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达1200余人。迄今为止,学院培养了400余名毕业生,其中约70%进入世界知名高校继续深造,为国际化进程输送高科技、多元文化的双语人才。都柏林学院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验田,为中欧合作国际化战略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官网)
2019.06.04
-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谋划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教育部国际司司长许涛专题报告会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
5月22日上午,由上海市教委主办、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承办的《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谋划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报告会在我校复兴路校区举行。教育部国际司司长许涛做报告。教育部国际司政策规划处处长舒刚波,教育部国际司涉外监管和办学处副处长王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处副处长芦琍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处副调研员黄培,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副校长、中英国际学院院长田蔚风以及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出席报告会。上海市各高等学校、各区教育局分管外事副校(局)长、国际交流处处长、外事干部及上海市教委直属事业单位、直属学校相关负责人160余人参会。报告会由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主持。 丁晓东致欢迎辞。他重点从中外合作办学历史、专业国际认证、国际科研合作等方面介绍了我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情况。丁校长强调,教育国际化是上海理工大学百余年办学文脉中形成的重要办学特色,学校教育国际化平台不断拓展,教育国际化内涵逐步深化,教育国际化品牌成功打造。学校相继成立了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成为教育部批准的、为数不多的一所大学拥有两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大学之一。学校积极对接中国CEEAA、德国ASIIN、美国AACSB等国际一流教学标准认证体系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学校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在亚洲地区率先获得ASIIN认证,学校成为国内首个通过AACSB认证的非985、211高校,相关专业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学校留学生规模从零起步到逾千人。中英国际学院利用其优越地理位置、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群以及创新中外合作办学“一对多”模式,成为各类跨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放眼未来,上海理工大学将继续通过创新中外合作办学体制、加快留学生教育发展、加大中外人文交流等举措,提升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打造“留学上理”品牌,全力构建全面、高水准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在报告中,许涛回顾了十八大以来教育对外开放的总体情况,分析了教育对外开放当前的发展形势,阐述了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许涛指出,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在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面向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事业要进一步回答好如何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如何破解教育开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如何服务国家外交大局这三方面的时代课题。他强调,要深刻领悟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和港澳台工作新思想,构建“一体两翼”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其中,“一体”即“一带一路”建设是教育对外开放的主体,“两翼”则分别是“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要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提质增效,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做好出国留学工作、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鼓励开展境外办学、建立中国教育国际标准等措施,在国家开放大局中谋划新定位、展现新作为,开创新格局。李永智作了总结。他讲到,在上海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努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进程中,教育国际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上海追求教育现代化的引擎之一。许涛司长的报告分析了全球教育的发展趋势,介绍了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上海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报告会结束后,许涛司长一行和李永智副主任在丁晓东校长、田蔚风副校长以及中英国际学院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中英国际学院的学生服务中心和学生创业创新中心,观摩了在校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团队“星墨”研发的彩色墨水产品展示和中英国际学院首个科创社团机器人社团的作品展示。来源:上海理工大学官网
2019.05.22
-
中俄合作办学高校联盟在江苏师范大学成立
2019年5月15日,根据教育部国际司要求,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指导下,中俄合作办学高校联盟在江苏师范大学成立。来自吉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等国内19家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单位代表出席了成立大会。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入,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经成为中俄教育交流的重要载体。在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和办学单位的努力下,中俄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当日,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向联盟的成立和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希望中俄合作办学高校联盟能成为中俄两国教育合作领域新的里程碑,进一步聚拢中俄两国办学合作力量,为促进中俄两国文化教育的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不断开创两国教育文化领域合作交流新局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学术交流与研究部副主任唐振福认为,今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中俄合作办学高校联盟的成立恰逢其时,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地生根,标志着中俄合作办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预示着中俄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尚有无限潜力。作为本次联盟成立发起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于2016年由江苏师范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成立,是全国首家中俄合作办学非法人机构。近年来该学院办学特色明显,办学成果显著,在中俄两国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本次成立大会上当选为联盟首届轮值主席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校长周汝光说,从1994年起,江苏师大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希望能借助中俄合作办学高校联盟的成立,构建起联盟成员有效的交流机制,加强联盟内合作办学质量规范建设,共同开创高等教育领域中俄合作办学的美好明天。(来源:交汇点新闻官微)
2019.05.15
-
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举办“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学术报告会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新工科”建设等发展战略,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国际化人才。5月10日,中德科技学院在崂山校区第一报告厅举办“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学术报告会,德国哈根大学Wolfgang Halang教授、Herwig Unger教授,北京路盛律师事务所马飞团队,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李庆党教授,中德科技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江忠及部分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上,德国哈根大学Herwig Unger教授做了工业4.0背景下的新型网络信息检索报告,对德国工业4.0背景下的人工智能、新型网络数据模型及信息检索等方面进行了讲解。Wolfgang Halang教授做了工业4.0背景下的物联网信息安全报告,介绍了信息技术安全对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数据安全的技术保障。北京路盛律师事务所的马飞律师做了题为“中国制造2025呼唤更强大的知识产权动力”的报告,介绍了知识产权的概念、范围、对企业的重要性以及近些年的专利申请及保护情况,以NEW BALANCE、威士忌酒外观设计等侵权案件为例,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学校、师生的重要性。李庆党以“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国智能制造之探索为题,介绍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在中德发展情况、战略计划、核心任务和目标,以及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发展机遇。新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对一流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次报告会,多角度、深层次,对“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进行了系统深入、生动具体的讲解,使师生对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立足新时代,学院将主动作为,积极对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新工科”建设、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将以中德联合实验室建设、中德创工场为平台,以中德博士论坛为载体,通过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工程实训、学术报告会等形式,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重大项目、重大课题的机会,接受更多科研实践的锻炼,培养学生国际化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人物介绍:Herwig Unger教授,德国哈根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主要是基于Web的系统与应用,互联网算法与技术,复杂系统的自适应与自组织,P2P系统,大规模分布式仿真。发表学术论文130篇,出版/编辑书籍25本。曾在11个国家开展了超过35次的邀请学术报告讲座,曾担任IEEE计算机学会编辑,德国信息学会董事会主席。Wolfgang Halang教授,德国哈根大学教授,具有数学和计算机双博士学位,曾在多个国家任教并担任教授、院长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制造、计算机、物联网设计安全。发表学术论文108篇,出版专著13部,编辑书籍32本,专利23项。曾担任实时系统国际期刊(IFAC)、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IEEE等杂志的编辑、总编等,担任国内外26个技术委员会成员和8个技术委员会主席。北京路盛律师事务所马飞主任及律师团队翁莉、夏小泠。路盛具有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批准的专利代理机构资格,主要办事机构设在北京,服务覆盖全国。路盛在知识产权诉讼、专利代理、知识产权侵权分析和相关法律咨询等方面,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水准,国际化的专业服务。李庆党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德国机械制造硕士、电气工程博士,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经济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交通系统及装备、汽(机)车及零部件制造系统及其装备,家用电器、通讯设备等领域的智能制造系统及其装备解决方案,石油、化工、塑料、橡胶等领域的智能制造系统及其装备解决方案,微纳米机械电子系统(NEMS/MEMS/MOEMS)器件及其制造工艺,互联网工业、经济工程、工业工程管理,智能制造产业化、产业链以及产业集群规划与管理等。来源: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官网
2019.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