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智荟中欧”第五届欧洲论坛巴黎站盛大启幕,探讨中法经贸合作新路径
2019年10月4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法中交流委员会以及法国中国工商会联合举办的“智荟中欧”2019第五届欧洲论坛巴黎站在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总部盛大启幕。超过300位中法政商学界代表人共同出席,探讨中国消费升级对中法贸易合作带来的新机遇,以及中法工商界应如何抓住新零售的风口把握转瞬即逝的消费者红利,以此为新时期的中法经贸合作提供新的市场路线图及操作路径。新任驻法大使卢沙野出席了本次论坛,和法国工商界展开对话与交流。今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中法建交55周年。此前的历届欧洲论坛,中欧都将巴黎作为重要的落脚点,为促进中法的商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迎来25周年校庆之际,中欧再次登陆巴黎举办欧洲论坛,无疑具有更加特别的意义。 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会长柯灵(Didier Kling)先生,中国银行巴黎分行总经理、法国中国工商会会长潘诺(Phan Nhay)先生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迪帕克·杰恩(Dipak Jain)教授分别致欢迎辞。柯灵先生表示,近年来,中法关系日益密切,两国企业家也具有相互交流的强烈意愿。通过举办论坛来进行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有助于增强双方的理解和互信,并在此基础上共同探索互利合作的发展路径。因此,本次论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潘诺先生表示,中国中产阶级群体不断扩大,未来预计可达到4.2亿人。同时,一些新技术例如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和金融科技等,也让中国的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将为中法工商界的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迪帕克·杰恩教授表示,中欧的目标是从成功走向卓越。学院未来将不断提高在美国的知名度,加强在瑞士苏黎世和加纳阿克拉校区的运营,并不断塑造和巩固合文化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在全球的美誉度。随后,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先生发表开幕主旨演讲。他表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多年来为促进中法务实合作做出了非常积极的努力。今年是中法建交55周年,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入了新时代。中法合作的光明前景毋庸置疑,双方也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但要真正把合作意愿和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还有赖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大家要共同呵护中法合作的良好氛围,共同提升中法合作的“含金量”,共同培育中法合作新的增长点,并共同维护中法合作的积极形象。中欧副教务长、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斌分析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以及这些变化和趋势带来的新机遇。他表示,中国的人均收入正不断攀升,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中国的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总额已位居全球第二位。当然,中国的金融和医疗健康等领域还相对薄弱,这为外商投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外商在华投资时需立足长远,加强和本土企业的互信、互利,才能取得更多积极的成果。Luxurynsight首席执行官Jonathan Siboni先生结合企业实践,分析了企业如何在国际消费市场中取得发展。他表示,进入新市场之前,海外企业需要首先了解目标市场和消费者,找准消费者对自己产品的关注点。即便企业没有进入海外市场的打算,了解自己的国际消费者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每年约有1.5亿人次出国旅游,了解这群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购物习惯,对本土企业而言大有所益。活动当日,多位中法企业家就中法经贸合作的新路径展开了圆桌讨论。在第一场圆桌讨论中,ICICLE上海之禾时尚集团国际副总裁、巴黎分公司总经理Isabelle CAPRON女士,LANVIN(浪凡)首席执行官Jean-Philippe HECQUET先生探讨了中国市场的新趋势及对中法企业带来的新机遇。两位嘉宾一致认为,中国消费市场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科技创新催生了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本土品牌强势崛起,尤其是在时尚领域,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品牌涌现出来,中法企业在合作时必须顺应这些新变化,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在第二场圆桌讨论中,(法国)塞马利集团汉吉斯国际批发市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téphane Layani先生,法国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François BLANC先生,Saint Michel Biscuits总经理Laurent Noppe先生以及熙可(国际)集团首席执行官朱演铭先生(中欧EMBA2006)探讨了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路径。四位嘉宾表示,中国消费市场日新月异,中国本土企业快速崛起。对于有志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来说,须快速地学习和了解中国市场,并寻找到可靠的本土合作伙伴。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在第三场圆桌讨论中,支付宝欧洲战略合作负责人Jean-Cyrille Girardin先生,LVMH集团旗下Kenzo首席品牌宣传官Julie Gosalvez女士,LVMH旗下法国DFS环球免税店La Samaritaine项目总监Mikael Guery先生以及小米法国分公司总经理刘焱先生,就技术创新在新零售中的运用进行了分享。大家认为,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与顾客的每个触点都要做好服务,并保证服务质量的一致性。新零售时代,线上线下开始趋同,最重要的是做好消费者体验。活动最后,法国前总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多米尼克·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做闭幕总结发言。他表示,今天的全球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世界经济步入了一个新时代。“新经济”时代,大家要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积极探讨潜在的合作机会,促进经济繁荣以及财富的公平分配,这是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目标,也是举办此次论坛的意义所在。多米尼克•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教授进行闭幕总结发言论坛结束后,现场举行了2019优秀中法企业社会责任奖颁奖仪式。(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19.10.12
-
华中师范大学伍伦贡联合研究院成功举办2019年CCNU-UOW联合研究交流会
2019年9月26日,为期一天的2019年CCNU-UOW联合研究交流会在逸夫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厅顺利举行。本次联合研究交流会的主题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能化”,来自华中师范大学伍伦贡联合研究院、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计算机学院的四位专家和伍伦贡大学工程与信息科学学部的四位教授为师生呈现了一场多元学术盛宴。研讨会由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Fenghui Ren老师主持。伍伦贡联合研究院院长余新国代表主办方向各位与会的教授、教师和同学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本次研讨会拉开了帷幕。研讨会按照中澳专家交替发言的方式进行,中间涵盖现场讨论和问答环节。伍伦贡大学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系统中心主任、计算机与科学研究中心主席Minjie Zhang教授以《关于复杂系统的多智能体解决方案》为题,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多智能体解决方案,解决如智能电网系统、应急管理等多种复杂系统中的难题。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砥介绍了中国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整体情况和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并对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相关预测。伍伦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Lei Wang教授介绍了伍伦贡大学视觉信息学习与分析(VILA)小组的主要研究方向。VILA当前主要专注于通用图像识别、医学成像分析、快速学习、领域适应、深度学习等方面。余新国院长介绍了其研究团队的核心研究课题,包括智能辅导系统中的系统建模、自动求解和教育机器人等,余院长提出了教育机器人所可能涉及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以供进一步讨论。关于同学们在讲座中产生的疑问,余院长一一作出了解答。当天下午,伍伦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Jun Yan教授以《通过了解消费者的“信任形成”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主题,探讨了如何通过研究影响消费者信任的构成因素及其背后的形成机制,来构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多维综合信任模型。短暂的下午茶休息后,计算机学院蒋兴鹏教授与陈嘉耕副教授就自己的研究方向与项目发表了演讲。首先进行演讲的是蒋兴鹏教授,他的演讲主题为《基于深度学习的文献从而推断细菌相互作用网络的方法》,他通过标记近1000种细菌实体和交互数据的文本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条件随机场(CRF)的细菌命名实体识别和关系提取框架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从PubMed文献库中识别细菌实体和相互作用,获得细菌相互作用网络的拓扑特性。随后,陈嘉耕副教授以《华中师范大学密码分析与网络安全研究进展》为题,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团队以安全评估组身份参与2019年全国密码技术竞赛的经历,同时,陈教授也介绍了使用GPU快速实现轻量级分组密码以及评估安全代理协议这一课题的最新进展。在所有的演讲结束之后,双方教师进行了专业讨论,同时,在场的同学也就自己对于专业知识和讲座的疑问与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至此,本次研讨会圆满结束。(来源:华中师范大学伍伦贡联合研究院官微)
2019.09.26
-
神奇的进博会!同济设计让非遗老字号“生动”起来
第二届进博会 首次增设4000平方米 “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 文化展示项目, 邀请全世界感知上海、“遇见上海”。 在这次“非遗”文化的展示项目中, 同济师生又来助力 为进博会增光添彩! 同济团队用AI技术 为非遗文化带来了不一样的风采。上海非遗展区的AI交互设计是由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与东浩兰生(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担任总策划,同济大学声音实验室的刘曌担任项目协调人,联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数字创新中心、同济特赞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亚洲生活方式和设计基因研究室、数字动画与数字娱乐实验室以及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完成了整体的交互设计工作。 本次非遗AI展区主要联合老字号的非遗品牌,如龙凤旗袍、金山农民画、七宝皮影、李守白剪纸。各个实验室的师生分别与传承人进行深入的合作,通过现代设计思维和交互科技,让传统的非遗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让非遗“动起来”其实也不是简单的“动”,更要体现非遗的时代特征,要把文化的精髓原汁原味还原。 比如结合智能织物技术的智能服装作品——四季动态交互旗袍,由同济大学数字创新中心的王琦助理教授带领团队将传统的龙凤旗袍作为载体,与可穿戴技术相结合,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利用智能纺织材料与智能算法为旗袍添加新的动态表达维度。 金山农民画的AI作画则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人人都可体验,同济特赞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范凌特聘研究员带领学生通过机器学习引擎对现有的金山农民画进行解构和学习,提炼出金山农民画的关键风格特点。当观众在屏幕上绘制简笔画后,机器基于用户的简笔画进行再创作,生成专属于观众的金山农民画。 沉浸式皮影戏剧装置——声生皮影《大圣驾到》利用传感技术实现”人-机”多感官物联,亚洲生活方式和设计基因研究室曹静老师团队联合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柴秋霞教授团队重现皮影的精致与魅力,并通过鼓乐控制让皮影戏剧作品,观众可以通过击鼓参与皮影戏剧的实时生成,从皮影艺术内涵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作者,强化皮影文化遗产传播的认知。 李守白的剪纸作品“上海童谣”由于处于户外展区,交互设计的工作困难重重,数字动画与数字娱乐实验室的柳喆俊副教授经过反复测试,最终选取了可见光影像+AI体态识别激活角色动作”的交互方案,屏幕上方的摄像头会将屏幕前方交互区域的可见光影像实时地传送给电脑AI程序进行人类体态识别,当交互区域内没有观众时剪纸角色是静止不动的;当AI程序识别到有观众进入交互区域以后,画面上的角色便会开始“表演”,并且观众人数越多,活跃的角色也会越多。 (来源: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官微)
2019.09.12
-
西北工业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合作成立国际教学研究中心
西工大新闻网6月26日电(记者 付怡 杜剑楠 鲁思静 摄影记者 卢迪)6月25日,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科林·贝利,副校长科林·格兰特、王文一行来校访问,并在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为两校合作成立的国际教学研究中心举行揭牌仪式。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汪劲松在仪式开始前会见了贝利校长一行,他说:两校的关系用“蹄疾步稳”来形容再恰当不过,通过几年时间的发展,西工大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合作从无到有,玛丽女王工程学院的发展更是令人惊喜。贝利校长也表示非常期待未来与西工大继续保持密切合作,并希望在太仓校区开展新领域的合作。 在随后举行的揭牌仪式上,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科林·贝利、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汪劲松、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建林(正厅级)、英国驻华使馆教育处教育合作办公室主任胡雪彬共同为中心揭牌。教务处、教发中心代表、工程学院教师、学生集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张卫红副校长参加会见和揭牌仪式,仪式由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张富利主持。 “西北工业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合作是中英两国‘黄金十年’合作的重要成果,成立国际教学研究中心是两校着眼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聚焦全球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进行的有益实践”汪劲松在致辞中说道。他希望,一方面要以工程学院为平台,汇聚来自哈佛、麻省理工、剑桥、牛津等名校的前沿教学方法,以国际化师资和学生为研究对象,推动国际范围内人才培养思想和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实际,成立跨学院教学研究小组,从比较视域的角度对工程学院教育教学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总结凝练成果推广到其他学院,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提供保障。科林·贝利用“独一无二”表达对国际教学研究中心的期许。他说,“国际教学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能服务于工程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能为中英双方乃至全球高校提供国际化工程领域教育教学新范式”“感受中方同事严谨、高效、务实的工作常态,事实上英方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收获良多,真正实现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他认为,高校的国际合作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同时,还应肩负起推动城市乃至国家之间友好交流的责任,希望通过两校的深入合作,实现教育在国际合作中先导性的作用。刘建林代表陕西省教育厅对国际教学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评价国际教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的具体表现,他说“玛丽女王工程学院是落户中国西北地区的第一家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陕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又一重大突破,两校开创性地成立国际教学研究中心,将大众的目光再次汇聚在人才培养的本质上,回归到大学办学的初心上,推动了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变轨超车”。国际教学研究中心隶属于玛丽女王工程学院,是继两校合作成立玛丽女王工程学院、先进材料与结构联合研究院之后成立的第三个联合机构,是西工大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全方位、多层次深度合作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据玛丽女王工程学院院长孔杰介绍,国际教学研究中心将聚焦本科人才培养初心,构建“教”与“学”的学习共同体。通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教学研究平台,探寻在工程学科领域高效、前沿的教学方法,逐步创设工程学科的国际化拔尖人才培养新范式,为世界工程领域教育教学议题提供解决方案。 当日,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科林·贝利,副校长科林·格兰特、王文一行参加了西北工业大学校园开放日,现场与考生做了深入交流,同时获邀参加西北工业大学2018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科林·贝利作为特邀嘉宾,为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发学位证书并佩戴校友徽章,这也是我校首次邀请国际一流大学校长参加本科生毕业典礼。典礼结束后,科林·贝利与玛丽女王工程学院师生进行深入座谈,对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享受学习,在自我管理、自我表达方面取得的进步感到欣慰,并勉励同学们对标国际化舞台,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拔尖人才目标不懈奋进。两校合作回顾: 2014年10月,双方通过IGSF教育展会面,首次探讨举办中外合作办学;2015年7月,时任校长西蒙·盖斯卡尔率团访问西工大,双方签署了材料科学领域开展合作的协议;2015年9月,双方在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上签署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框架协议;2016年5月,经中国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了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6年10月,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正式揭牌;2017年8月,首批来自中国各地的249名优秀学生进校学习;2017年12月,汪劲松校长率团访问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签署两校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框架协议,西北工业大学6位教授获聘为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客座教授。来源:西工大新闻网
2019.06.25
-
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来自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的调查
特色之一 坚持中方主导,坚持办学方向,坚持强强合作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吉大莱院20年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坚持中方主导是中外合作办学贯彻落实关于“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重要思想的基本前提和法宝。 中方主导关系着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中国教育主权的维护、办学方向的引领、教育资源的融合与创新、教育教学内容的审核与监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贯穿,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核心要素。 在1999年建院之初,学院就坚持从合作机制、管理模式、资源融合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精心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在办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和维护中方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 ——在合作机制上坚持中方主导体系,确保强强合作地位。当前,国家鼓励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吉大莱院隶属于国家首批研究型22所大学之一和国家重点一流大学的吉林大学。1999年创办之初,全国只有4个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其中一员,吉大莱院签约了与北美4所高校合作办学协议。 多年来,随着办学质量和国际认可度的不断提高,学院开设的专业已在合作高校10个特色专业基础上,以学分互认形式扩展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10所世界知名高校的50多个专业。这些高校不仅有以“4+0”形式合作的美国诺斯伍德大学、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还有以“2+2”和本硕连读形式合作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中密西根大学、国王学院以及加拿大约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 这些世界知名的大学,既是吉大莱院的强强合作者,也是吉大莱院走向世界的战略合作伙伴。在强强合作过程中,吉大莱院形成了适应于这一合作机制的自主办学、独立自治的办学体制。 ——在管理架构上确立中方话语权,确保强强平等交流。在中外合作办学初期,中方主体往往不能与外方主体平等对话,一些中方学校不顾自身实际,一味追求高大上,终因学术地位不对等导致谈判地位不平等,最终在引进教育资源的质量上大打折扣,不能以我为主、居于主导地位。 吉大莱院依托中方主体的教研实力,坚持平等合作原则,坚持教育家治校办学要求,创立伊始就构建了以吉林大学为主导的联合管理委员会,即由吉林大学现任主管校领导兼任管委会主任、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管委会委员,管委会成员中方比例占三分之二,确立了中方在议事决策机制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在此基础上,学院聘请视野开阔、思想开放的资深教育专家出任院长,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外方机构负责人参与管委会工作,主要负责外方课程教学质量监督、检查和全方位教学评估。办学以来,吉大莱院管委会严格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管委会章程,始终坚持管委会年会制和决策的权威性,并保障外方对教学质量的独立质量检查制和质量否决制。 多年来,一直担任吉大莱院执行院长的田珂博士,既是学院的创始人,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探索者。他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本、硕、博一气呵成。后来又先后在法国萨克莱核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在加拿大魁北克大学三河分校做博士后,并曾担任加拿大菲尔顿国际贸易公司和加拿大捷诚集团总裁,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在学业、学术和实业方面都是佼佼者。 田珂既是吉大莱院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主要决策者、参与者,也是学院多年来的主要管理者,并受外方委托在管委会休会期间代表外方发表意见。他说,只有坚持中方主导,才不迷失办学方向;只有坚持中方主导下的强强合作,才有利于中国教育的高水平国际合作,才能在教育扩大开放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这是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坚持的核心原则,也是吉大莱院创建应用型本科大学重要的特色和核心经验。 ——在教学资源上注重中方资源融入,确保强强优势互补。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吉大莱院既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更注重中外资源的创新融合,坚持在教育内容上与国际接轨、在教育模式上创新开放、在教育理念上注重个性发展和批判思维培养,做到你中有我,决不照单全收。 吉大莱院执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外方院校正在实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并不是拿来主义,而是要求外方教授结合中国实际编写专业讲义并引入中国企业案例,不但讲西方的案例,更要多讲中国本土的案例。商科的课程有很多实例:“ECO111宏观经济学”“ECO112微观经济学”等课程中都增加了“中国经济”“大数据”“互联网+”和相应时事的案例分析。例如“MGT3700管理实践与领导学”,也要求外方结合课程内容及中国管理现状,自编综合案例分析。理科课程也增加了“MSTM4070通信网络特殊专题”“JUC4000计算机网络特殊专题”。这些课程均被外方列入正式课程编号,做到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融合。 ——在思政工作方面强调中方意志,确保强强合作健康发展。梁红星是吉林大学派驻学院的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见证了学院的发展变迁。她说,坚持中方主导,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石。吉大莱院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在“中国思政课和国情课+全部外方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始终坚持中方主导,积累了有效的经验。 1999年吉大莱院创建时,党的建设工作就同步开展。吉大党委设立了吉大莱院直属党支部,在学院章程中明确写进了设立党群组织等条文。20年来,吉大莱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教育方针,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党在学生和教工中的组织和思想建设,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吉大莱院外事办主任杨阳说,20年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中方主导不是单纯的本位主义,也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坚持诚信和契约精神,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中外合作办学,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吉大莱院的成功经验,很好地践行了国家《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我为主、兼容并蓄,提升水平、内涵发展,平等合作、保障安全”的合作机制,为国家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水平提供了范例。 吉林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专家组曾这样评价:“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中国的土地上办学,坚持了中方的办学主导地位,坚持了公益性的办学方向,认真贯彻了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堪称表率……”
2019.06.19
-
外交学院原党委书记袁南生大使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访问并作国际形势政策报告
校党委书记苏三庆会见了袁南生大使,对袁南生大使的到访表示欢迎。苏三庆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史、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发展等情况,并对袁大使为学校师生作报告表示感谢。校党委副书记张志昌,党办校办、国际处、安德学院负责人参加了会见。 当日晚7时,袁南生大使在学校草堂校区紫阁大礼堂作了主题为《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智慧》的报告。袁南生大使的报告围绕国际形势、中国外交智慧两个角度展开。他首先介绍了国际形势,包括世界战略稳定的基本态势、难民问题、中美贸易摩擦、朝鲜半岛局势等国际问题。其次,他列举了相关外交实例,使大家感受到中国外交的独特智慧。此外,他还结合自身经历向同学们分享了几点看法:外交绝非仅关乎国家,也与个人息息相关,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应培养大国公民心态,树立国际自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澳大学安德学院执行院长熊仲明主持报告会。学生处、校团委、国际处、保卫处、草堂校区管委会办公室、化工学院、安德学院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报告会。袁南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先后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驻印度孟买总领事、驻津巴布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驻苏里南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
201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