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21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作为年会重要组成部分,18-19日,第八届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外合作办学成果展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以“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为主题,汇集了400余名中外院校领导、专家、学者及驻华使馆和研究机构代表等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方。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方军,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受邀出席并做主旨发言。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赵灵山致辞,副秘书长李春生主持了会议开幕式。
本次活动在继承往届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形式和内容,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关键议题,组织了3场主旨发言、3场专题讨论、9个平行论坛和1个中外合作办学成果展,发布了两个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报告,为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方提供了一个政策解读、报告发布、经验分享、思想碰撞、展览展示的综合平台,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指出,国际化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需要看齐世界一流标准,借鉴一流建设经验,吸引一流教师和学生。中国大学国际化面对四大转向:由“走出去”为主到“走出去”“请进来”并重、由人员交流往来为主到更加重视实质性合作、由办学资源为基础到办学理念的深度交汇、由学校主体到院系和师生为主体。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强化与模式创新应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中心、课程为基础、项目为纽带、管理为支撑。
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方军在主旨发言中强调,要将合作办学作为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质量的保障和提升是合作办学的生命线,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以提质增效为着眼点,继续加强和完善评估和认证机制,对现行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进行修订,促进合作办学事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涉外办学与监管处副处长王义表示,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最深层的表现形式。他深入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在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体制机制改革等双一流建设要求中的独特作用,解读了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全新形势、存在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希望办学单位不忘初心,牢记中外合作办学出发点,做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提供者。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灵山在致辞中指出,全国教育大会重点强调要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可见中外合作办学在教育对外开放中地位的显著、角色的重要。今年年初交流协会获得国家认监委批准的教育服务认证机构资质,将依法自主开展包括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在内的教育服务认证业务,配合政府做好优质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建设。
18日上午,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沈伟其、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吴清辉、温州肯恩大学党委书记王北铰、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 Denis Simon以及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林丹明等五所中外合作大学的领导分别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融合与创新、对接中以资源步入创新前列、中外合作大学的国际化高水平建设之路等主题,分享了在创新发展、推动本地区社会经济进步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同与会者进行了深入研讨。
19日下午,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赵彦志以及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副校长 Dolores O'Riordan就“中外合作办学与教育教学改革”做了对话发言。赵彦志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在促进改革创新上主要发挥四方面的作用: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合作以及大学制度的改革创新。Dolores O'Riordan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都柏林学院的建设情况和都柏林大学国际化发展方面的经验探索。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时延安、北京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闫学东、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行政副院长陈薇等就中外合作办学如何推动双一流建设介绍了各自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引进、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本届中外合作办学研讨会首次创设平行论坛版块,分设计中澳、中英、中法、中俄、中德5个分国别研讨,师资队伍建设、示范性合作办学建设、“一带一路”新使命和来华留学新路径等4个分主题研讨,为与会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多元研讨空间。来自澳、英、法驻华大使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等38个机构代表做了精彩的发言,分享经验和成果,引发共鸣和思考。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教育服务认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