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立25周年。作为一所全球顶级商学院,中欧吸引了大批青年精英以及在海内外商学院任教的教授。他们来自美国、新加坡、印度等不同国家,怀抱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以及中欧会跻身世界一流商学院之列的共同信念。他们是如何与中欧结缘的?中欧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如中欧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赵欣舸所说,加入中欧是他人生中最重大的决定,“我对这个决定从来没有后悔过”。
回首过去,我不禁为能够在这里开始我的学术生涯感到无比庆幸。对于中欧在研究和教学领域的卓越表现,我可谓慕名已久。我加入中欧大家庭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应邀到中欧演讲时,学校领导层正好推出了一项讲师招聘计划,对象为刚刚毕业或步入职场不久的年轻博士。我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决定提出申请。这无疑是我一生中做出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中欧独特的战略位置必将使其成为全球数字时代相关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引领者。我为能成为此过程中的一份子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与中欧共成长是我的荣耀。
—— 白果
我在中欧最珍贵的回忆,是2017年为MBA选修课“全球领导力”上的最后一堂课。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独特的作业,他们必须以视频的形式记录穿行于上海街头的一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我很想知道他们在这一挑战中有何表现。观看视频的当天,我带来了披萨、薯条和饼干,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学生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我的期望,他们有的坐着轮椅走上街头,体会其中的诸多难处;还有的蒙着双眼,穿过南京西路繁忙的十字路口。我们不时响起会心的笑声,还围绕同理心和尊重不同观点这一话题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对话。这一天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 杜雯莉(Emily David)
上世纪90年代,我从美国回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开始接触许多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他们就像海绵吸水一样饥渴地学习,提的许多问题我都回答不上来,但我对这些问题充满好奇。后来,有位新加坡朋友告诉我,未来的世纪将见证中国的崛起,要了解世界就一定要了解中国。抱着好奇和探索的心态,我加入了中欧。中欧的教授非常多元化。一个夏天,有位同事要回国,我组织了一场小聚餐,13位同事均来自世界的不同角落,每人至少在3个以上的国家居住和生活过。中欧的学生也非常多元化,MBA有非常多的国际学生,EMBA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在和其他教授以及同学们的跨文化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何为“君子合而不同”。合才有力量,不同才更精彩。“合”提醒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世界需要“合”的力量。
—— 李秀娟(Lee, Siew Kim Jean)
—— 沙梅恩(Shameen Prashantham)
—— 白诗莉(Lydia Price)
我与中欧产生交集的过程非常有趣。加入中欧并非我的打算,我也无意长留中国。当初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做访问学者,打算只在上海呆一年,然后回到我原来任教的大学——法兰克福歌德大学。事实上,我是以休假的名义离开歌德大学的,那里依然保留着我的职务。不过,我很快便认定加入中欧将是一个难得的人生机遇。我受邀参观了校园,还聆听了数场报告,演讲嘉宾中不乏研究人员和专业人才,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在中欧美丽的校园里,能时时听到演讲嘉宾的真知灼见,有中欧雄厚的师资力量伴随左右,这些都让我确信,对于一名年轻的研究人员,这个地方再适合不过了。我意识到在上海仅停留12个月远远不够,现在算来,七年的时光已匆匆而过。
—— 书博承(Sebastian Schuh)
—— 蔡舒恒
2006年,在被任命为IESE全球EMBA课程学术主任后,我带着一群学生造访中欧,参加为期两周的学习模块。期间,我结识了中欧多位教授,并向时任教务长的郭理默教授(Rolf Cremer)表达了我想在中国短期任教的意愿。同年12月,我收到了他的邮件,令我意外的是,他在信中直接询问我,是否愿意来中欧担任全职教授,任期三年。我随即征求了夫人的意见,她此前从未去过中国,却当即表示:“太棒了!我们去吧!”中欧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保安和保洁人员。他们每天早上都会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笑容是那么真挚暖心。是他们和司机、餐厅工作人员一起,将我们的学院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是中欧的“幕后英雄”,“军功章”里也有他们的一半。他们在工作中展现的认真和专业,让我深受触动。
—— 方睿哲(Rama Velamuri)
—— 张逸民
1995年,我考进上海交通大学,中欧第一次进入我的视野。当时,我真的很羡慕那些中欧MBA的学生:他们拥有最好的图书馆、最好的数据库和最好的案例,而且几乎所有教授都是外国专家。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中欧的一名MBA学生。可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以另一种身份站在中欧的教室里,成为站在讲台后面的人!2015年11月,我第一次参加中欧毕业典礼,此时我加入学院仅仅两个月。这样的活动我之前在其他学校也参加过不少,却从未见过有哪个学校会像中欧这样,为每个毕业生制作幻灯片,列出他们的照片、姓名、公司、职务和毕业感言,在教务长向他们颁发毕业证书时精准地按次序轮播。正是这种在所有方面都注重细节、力求完美的精神,才让年轻的中欧在中国与亚洲脱颖而出。
—— 张宇
—— 赵欣舸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官微)